作者: 發布時間:2021-03-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收藏本文
冷戰結束后的三十年改變了國際體系的兩極結構。世界各國普遍認為西方秩序,即所謂的“自由秩序”正深陷危機。本書探討了隨著自由世界秩序的衰落,全球治理會如何發生多方面的轉變?國際力量格局正在因為美國實力衰落而發生何種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對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有何意味?誰是在金融穩定、安全、環境、人權、健康等政策領域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行動者?各國使用何種制度和法律體系來調控公共產品供給?自由民主危機如何影響全球治理?本書各章節從中國、拉丁美洲、中國—拉丁美洲三個維度來考察不同的政策領域,從文化、國際關系、金融和管理等不同學科背景回應上述問題。
權力轉移時期的公共產品供給:
來自拉丁美洲與中國的視角
Providing Public Goods in Times of Power Transition:
Views from Latin America and China
復旦發展研究院復旦-拉美大學聯盟編
ISBN:978-7-5203-6846-9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第一章,基于哲學見解下的“南北關系與拉丁美洲的現代性含義”,由哥倫比亞羅薩里奧大學副教授Jochen Kleinschmidt撰寫。不同地區的人士同時提出了現代性這一問題。本文之所以提到中國,正是因為中國這一非西方大國正逐步建立和鞏固與拉丁美洲的關系,由此正削弱美國作為西方超級大國翹楚的長期統治地位。Kleinschmidt的論述聚焦三種不同的思維遺產傳統,這三種傳統匯聚融合,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混血文化(mestizaje)。正是這種混合品質塑造了近代以來的拉美人民思想。在分析拉丁美洲在過去兩個世紀展現的現代性時,讀者應考慮到這些維度。
第二章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劉永濤撰寫,有關于如今廣泛使用的兩個術語——“人文交流和全球公共產品”。中拉人民要分享全球視野,因此有限的經濟與貿易交流尚待拓展。正是意識到這一常規做法,劉永濤將讀者引向了更加豐富的視野:民眾之間可以建立聯系,從而建構公共產品。在其文章中,劉永濤使用公共圖書館的實例來解釋何為公共產品:“一旦公共圖書館建成,任何人均可使用(非排他性),并且任何一位讀者的使用并不會耗盡整座圖書館的資源。其他讀者仍可使用這些資源(非競爭性)”。
第三章由哥倫比亞羅薩里奧大學商學院副教授Juana Garcia Duque和經濟學院研究助理Juan Pablo Casadiego Guevara共同撰寫,關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新伙伴”,與第四章“中拉關系”前后呼應。Duque和Guevara聚焦伊比利亞—美洲南南雙邊合作,借此將他們的分析納入國際發展合作領域。本文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未來合作給出了一些建議,強調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同時也為全球治理的所有關注者提供了適當的提醒。
第四章作者是阿根廷拉美社會科學院(FLACSO)中國研究助理研究員Juliana Gonzalez Jauregui。她以“中拉合作新階段:‘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對未來道路的影響”為題,廣泛談論了中拉合作。在Jauregui看來,拉丁美洲的加入可被描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巴拿馬、烏拉圭、厄瓜多爾等多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盡管還有些國家仍處于這一框架之外。
第五章由智利天主教大學政治學院助理教授Nicole Jenne和德國全球和區域研究所研究員Christian Wirth合著,以“不進不退:地區主義和美國在東亞國際新秩序斗爭中的矛盾角色”為題,討論美國在東亞地區秩序中的作用。作者認為,在中樞輻射式體系中,東亞各條輻射帶匯聚于美國中樞。但是這一體系無法適應冷戰后的現實情況,進而不能滿足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各項需要。華盛頓維持這一秩序的努力反而加劇了該地區的緊張局勢。作者認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多邊論壇最符合該地區各國的利益,因此應該受到東亞各國以及日漸衰落的美國霸權的同等支持。
第六章“全球公共產品與象征性不平等:用國際援助為全球公共產品(GPG)融資的困境”中,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國際關系與政府學院教授Marta Ochman解釋道,公共產品理論源于20世紀50年代,旨在將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合法化,以此為國民謀幸福。然而,與國家領域相對,權威在國際體系中要分散得多。國際社會期望大國和更富裕的國家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做出更大貢獻,但這些國家的此番作為會有何代價?自從兩極世界結構結束,國際責任分配變得更為復雜,新興力量正在崛起,比如中國。這些力量在何種程度上有能力并且愿意介入并提供公共產品?并以何種形式來提供公共產品?現在正好是一個恰當的時機,讓本書作者就不斷變化的國際格局如何影響全球治理的問題給出一些答案。
第七章關于“腐敗和公共產品供給”,由哥倫比亞安第斯大學經濟學學者Richard Kalil和經濟學院副教授Andres Zambrano撰寫。作者審查了哥倫比亞腐敗案例的影響,借此討論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偏離宏觀層面,讀者會在微觀層面發現一份強調強大制度重要性的詳細分析。
作者:鄧皓琛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
Nicole Jenne智利天主教大學政治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和亞洲研究中心(CEAUC)研究員
譯者:“國政學人”戴赟
編者信息
復旦發展研究院成立于1993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早設立的智庫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影響力智庫”、“首批上海市重點智庫”。研究院聚焦“中國發展研究”,是一家以“學科深度融合”為動力、以“統籌管理孵化”為延伸,以“高端學術運營”為特征的跨學科、綜合性、國際化研究機構。研究院充分發揮復旦大學文理醫工學科綜合優勢和國內外的影響力,“開放辦智庫”,形成“復旦-上海-中國-世界”多維研究網絡,孵化培育了20個研究中心,國內首創海外中國研究中心、國際智庫中心、復旦-拉美大學聯盟、金磚國家大學聯盟,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國際合作網絡,為國家發展、人類進步貢獻復旦學養,提出中國方案,回應世界關切。本書作者團隊來自復旦-拉美大學聯盟(FLAUC),是復旦大學與6個拉美國家的13所最負盛名的大學間交流、溝通與合作的平臺。
圖書目錄
Introduction Studying Public Goods in Latin America and China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Chapter 1 North-South Relations and the Semantics of Latin American Modernity
Chapter 2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Global Public Goods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ter 3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s a New Partner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or China
Chapter 4 A New Phase in Sino-Latin American Cooper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jects for the Way Ahead
Chapter 5 Neither in Nor Out: Regionalism and the Ambivalent US Role in the Struggle for a New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Perspectives on Finance and Management
Chapter 6 Global Public Goods and Symbolic Inequality: Dilemmas in Financing GPG with International Aid
Chapter 7 Corrup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Conclusions Lessons from Studying Public Goods i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References
相關推薦:復旦發展研究院·復旦-拉美大學聯盟智庫叢書
中國與拉丁美洲: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Paths to Overcom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復旦發展研究院編書號:978-7-5203-5982-5
本書對中國和拉丁美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進行了多學科分析。不同作者從不同視角思考了這個問題,本書分為12章,主要關注了中國的經濟放緩及其影響、拉丁美洲大的本土企業的缺失、自由貿易協定下的中國和智利的關系、南方共同市場和中國、中國-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拉美市場上中國品牌的建設、中國的國際合作、中國對拉丁美洲發展的投資、中國和巴西從“中等收入陷阱”到可持續發展的轉化以及中國和巴西的氣候變化。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